《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3期法学论文要目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第2期、第3期各发表了一篇法学论文,分别如下:
论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
作者:杨延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20)。
摘要:自提出比特币概念至今,数字货币已被广泛应用。数字货币是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支持,具有去中心化、可编程性、以密码学原理实现安全验证等特征。关于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总体上有非货币财产说和货币说,其中非货币财产说又有商品说、证券说、数据说等学说。具有代表性的商品说、证券说、数据说等均具有无法逾越的理论困局和现实障碍。回归货币的本质,其作为普遍认可的记账符号,国家或私人银行发行仅是构建货币信用的手段,而非必要条件。相比较传统货币,数字货币正是依赖区块链技术,完成了去中心化的货币信用构建。如此,在数字货币货币说的基础上产生了新货币说,一方面,它为建构数字货币的准货币属性提供法理依据;另一方面,也为渐进完善数字货币立法提供理论基础。可以先确定其为准货币的法律属性,在时机成熟时再确认其货币的法律地位。有必要在立法中确认数字货币作为准货币的法律地位,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建构其作为准货币的系列法律制度。数字货币容易被用于犯罪或者逃避金融管制的工具,必须确定监管主体,构建监管规则。
关键词:数字货币 比特币 法律属性 监管制度 金融监管
以“生态恢复论”重构环境侵权救济体系
作者:吕忠梅,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 100084);窦海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720)。
摘要:从我国环境侵权制度的实践出发,可以考察和梳理司法、立法的现实做法并梳理其背后蕴含的理论逻辑。经过四十年的实践发展,环境侵权制度在行为认定上从单一的环境污染转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双重认定,在救济对象上从单一的私益转向私益与公益的双重保护,在救济方式上从传统的民事救济到以生态修复为主的综合救济。丰富的实践背后蕴含着损害理论的重大转变,即从传统侵权损害论逐渐分化,形成环境侵权的专业救济理论——生态恢复论。该理论以整体主义环境哲学为基础,将生态环境整体作为调整对象,以修复为主要救济方式。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创新为法律制度建构提供了基础,在民法典及环境法规范中应进行基于理论分离的重构,实现协调基础上的制度分离。
关键词:环境侵权 损害论 生态恢复论 民法典 环境法典
重构罪刑法定原则
作者:高巍,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昆明650091)。
摘要:罪刑法定原则,作为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产物,受制于时代变迁和理论预设,在实践中并未充分发挥自由保障价值,在惩罚犯罪的确定性方面也不断动摇。即使不断面临冲击,作为现代法治体系的重要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也应当得到坚持和维新。首先,实定法原则受到实质法论的冲击,不具法律形式的其他渊源成为事实上的罪刑依据。基于此,有必要重申实定法的法源专属性。其次,刑法文本的可能文义边界无法从经验上清晰划定,但不能因此否定文义边界,而应当放弃经验事实的客观边界设定,进行规范性边界的划定与证成。最后,应当承认和接纳司法的明确性责任,作为立法明确性的补充,并构建立法明确和司法明确的双层明确性体系。其中,刑事立法的明确性,应当从行为指引和司法限制两个角度构建标准。刑事司法的明确性,则要从立法文本出发,通过建立立法文本的次级一般性规则,对立法文本进行具体化,使立法文本得以不断接近具体特定的案件事实,最终建立立法文本和案件事实的涵摄关系。
关键词:罪刑法定原则 实定法 文义边界 明确性
点击标题即可跳转查看
关于申报2020年四川省社科规划四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重大课题研究的通知
北京政府法制研究会、北京市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20年第一季度研究活动回顾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立项的通知
《法律适用》“至正杯” 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主题征文启事、2019年“点易杯”有奖征文评选结果揭晓
关于举办全国首届知识产权博士生论坛:“为绿色未来而创新”的预通知